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工作动态 >

【专题报道】郭天财:向世界讲河南故事

发布时间:2019-07-02 08:37    浏览次数:
  编者按:6月28日,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和中共河南省委共同举办的“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河南的实践”专题宣介会在兰考县举行。这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首次通过党的对外工作渠道,以“乡村振兴”为主题,向外国政党政要介绍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促进“三农”发展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决策部署及其在中国地方的实践情况。来自30多个国家的近300名政党领导人和代表与会。会议期间,我校郭天财教授应邀以《科技是粮食生产的潜力源》为题,分享了他在推动乡村振兴、国家粮食安全中的故事和体会,引发与会嘉宾共鸣。现将郭天财教授发言和有关新闻报道汇总如下,以餮读者。
“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河南的实践”专题宣介会

郭天财教授分享自己的故事和体会

科技是粮食生产的潜力源
河南农业大学教授 郭天财
  我来自河南农业大学,1953年出生在河南农村。小时候,我们全村人几乎以吃红薯面为主,能吃上白面馍,不再饿肚子,是我们最大的梦想。
  为了圆我的“白面馍”梦,高中毕业后,我进入河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学习。大学毕业留校40多年来,我一直从事教学和小麦高产栽培研究,经常到试验地和麦田,潜心研究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指导农民科学管好麦田,许多农民朋友都亲切地叫我“郭小麦”。
  记得有一年春节刚过,我下乡看到有位农民在麦田追肥浇水,就用随身携带的小铲子查看土壤墒情,测量麦苗生长状况,告诉他怎么管理麦田,并递给他一张名片,对他说:“我是河南农大的教授,你照我说的做,如果增产了,就请我吃碗捞面条;如果减产了,就拿着这张名片到处吆喝,郭天财是个‘草包教授’。”麦收后,他打来电话告诉我“一亩地多收了200多斤”,并邀请我去他家吃捞面条。
  在中国,还有许多像我一样的科技工作者,耕耘在农业生产一线。过去农村流传的顺口溜“庄稼活,没啥学,人家咋着咱咋着”,现已改为“庄稼活,学问多,专家咋说咱咋做”。
  现在种小麦真是个技术活。我们团队依据河南生态生产条件和小麦生长发育特点,集成了选用优良品种、测土配方施肥等关键技术,在河南“一年两熟”种植模式条件下,创造了小麦亩产821.7公斤和在同一块地上夏秋两季亩产超吨半粮的高产纪录。通过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河南小麦亩产由1949年的85斤提高到850多斤,比世界平均水平高近1倍;全省小麦总产由51亿斤增加到720多亿斤。
  现在河南生产出的粮食,不仅解决了一亿人的吃饭问题,每年还外调400多亿斤原粮及加工制品,中国每4个馒头、3包方便面就有1个(包)产自河南。我儿时吃白面馍的梦想早已实现,河南也赢得了“世界小麦看中国,中国小麦看河南”的美誉。
  2017年,河南农业大学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共建了中国(河南)小麦玉米联合研究中心,我们愿与世界各国在农业领域开展广泛合作交流,共享科技创新成果,共同推动消除世界饥饿与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