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工作动态 >

【河南日报(农村版)】产业带动脱贫技术改变命运 ——河南农大对口帮扶台前县纪实

发布时间:2019-05-13 13:41    浏览次数:
       “农大的老师们可帮了我们大忙,光一个西葫芦大棚,今年我们家就能增收三四万元。”5月9日,台前县夹河乡于楼村村民于水清,指着自己家的蔬菜大棚高兴地说。
      2018年5月,按照政府“发挥专业优势、指导产业发展”的要求,河南农业大学对口帮扶国家深度贫困县台前县。学校与台前县初步沟通后,快速成立了以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组长的对口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并于7月3日选派22名教师组成工作组入驻台前县,正式拉开了校县携手加快农业产业发展、共同促进当地脱贫的序幕。
      “结合台前县的地理位置、土壤成分、水源情况和周边地区的实际,经过学校专家服务团的反复讨论和充分论证,我们决定以瓜果蔬菜产业为突破口,打造一个集产品选育、技术推广、人员培训于一体,以台前县为中心,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的优质瓜果蔬菜示范园。”河南农大对口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贺德先告诉记者。10月12日,该校校长张改平院士向台前县正式提出以学校人才队伍和新产品新技术为支撑,以学校投入部分资金为引导,建设农业示范园,带动瓜果蔬菜产业快速发展的建议,得到台前县委、县政府的热烈欢迎。
      为了选择合适的园区地址,驻台前县帮扶工作组成员和专家们一道,用了近一个星期的时间,跑遍了9个乡镇,精心挑选了地势平整、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干部群众有积极性的夹河乡于楼村。为了设计既满足优质蔬菜产业发展需要又经济实用的现代温室,他们对设计方案进行了十多次讨论修改。经过40多天的紧张施工,第一批六个钢结构温室终于投入使用。
      今年3月上旬,现场技术人员带领4名实习学生和多名群众,用了两天时间,顺利完成了西瓜、甜瓜、番茄、辣椒的定植。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温室里整天都有农大师生和群众忙碌的身影。量温度、测湿度,浇水、放风,整枝、打杈、吊蔓、授粉,忙得不亦乐乎。
      现在,棚内玲珑美观、颜色鲜亮、细条带花皮的西瓜,一个个悬挂在半空中,像一排排绿色的小灯笼;红色、黄色、绿色、粉色、咖啡色等五颜六色的番茄、辣椒,煞是喜人。园区三分之一的瓜果蔬菜已经被预订,礼品西瓜的订单已经排到了下半年。
      示范园的建设不但为当地群众带来了打工收入,还让群众看到了致富的希望,都争着想承包温室自己种植。这与去年的情形大不相同。
      去年10月,得知河南农大提议建设瓜果蔬菜示范园的消息后,于楼村委会利用扶贫资金建设了三个土温棚,却出现无人愿意承包的尴尬局面。经过反复做工作,最后村民于水清抱着试试的想法承包了一个温棚种上了芸豆角。由于经验不足,出苗后出现大片枯蔫,他非常着急,急忙找到农大帮扶工作组。“专家说整地的时候上的生鸡粪没有闷(腐熟),棚里温度太高,氨气把菜苗熏死了。农大的瓜菜专家马长生和赵李锋老师,建议我赶紧改种西葫芦,或许不会影响收成。这不,现在西葫芦1元多一斤,我们家靠它今年估计能挣三四万元。”于水清说。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瓜果蔬菜示范园只是河南农业大学产业扶贫台前县的一个缩影。蚕桑产业示范园、小龙虾生态养殖基地、小麦百亩试验方等项目的带动效应也在逐步显现。 
      “在河南农大专家的指导下,台前县进行农业供给侧改革,高效农业给农民带来了实惠,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台前县委常委、副县长邓振营说。